健康新知

如何防範腎衰竭?

2019/11/22

現在的人幾乎都是三餐吃外食,然而大多數的外食在調味料方面都比較偏重口味,尤其是鹽巴或味噌相對的都放比較多,長期食用多鹽巴或多味噌的料理,漸漸地容易讓身體產生更多的毛病。例如: 高血壓、高血脂、坦固醇過高,甚至是腎衰竭 … 等慢性疾病。再者,有時我們會因為忙碌之中而憋尿,久而久之,也憋出毛病,使得自己容易罹患腎衰竭,因此必須長期洗腎,現在我們就來認識慢性腎衰竭以及常見症狀。

 

腎臟的功能

腎臟俗稱「腰子」,位於腰部,正常人擁有一對腎臟,貌似蠶豆、大小如拳頭、每顆腎臟重量約125-150公克。
兩顆不起眼的腎臟,其實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腎臟具有清除體內尿酸、尿素氮、肌酸酐等有害物質,以及代謝藥物的功能。
此外,腎臟亦負責調節任務(調整體內水分與血壓),並維持電解質與酸鹼度平衡,使人體機能正常運作。腎臟也會合成維護骨骼健康的活性維生素D,以及產生紅血球、預防貧血的荷爾蒙─紅血球生成素。

 

何謂"慢性腎衰竭"?

若是腎臟受損超過三個月,腎功能就會開始減退,稱之為「慢性腎衰竭」。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現行醫學無法恢復腎功能,只能減緩腎臟病變的速度。
此外,還有另一種情況稱之為「急性腎衰竭」,這是腎臟遭遇事故(如嚴重燒傷、心臟病、嚴重脫水等),導致腎功能在數小時至數天內瞬間衰退,產生類似慢性腎衰竭的症狀(疲勞、噁心、下肢浮腫等),與慢性腎衰竭不同的是,急性腎衰竭可透過治療使腎功能恢復常態。

 

慢性腎衰竭症狀

慢性腎衰竭的臨床症狀眾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泌尿道:蛋白尿(泡泡尿)、血尿、頻尿。
消化道:噁心、嘔吐、沒有食慾。
神經系統:疲勞、睡不好、頭痛、昏迷。
其他:口腔有金屬味,貧血,呼吸急促,皮膚搔癢與乾燥,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夜間肌肉抽筋,下肢與腳踝水腫,晨間眼部浮腫。

 

引發慢性腎衰竭的原因

大多數造成慢性腎衰竭的原因之中,糖尿病與高血壓是兩大主要致病因子。
若有下列情況者,已屬慢性腎衰竭的高危險群,務必調整生活習慣並持續追蹤。
一、    糖尿病
當體內血糖過高(空腹血糖≧126 mg/dl,或飯後血糖≧200 mg/dl),就是罹患糖尿病的訊號。
血液中過多的血糖會傷害血管管壁,包含遍布在腎臟的微血管,一旦血管受損,腎功能就會降低,影響腎臟的過濾能力。
二、    高血壓
正常的血壓值應小於120(收縮壓)/80(舒張壓)mmHg,對40歲以上的中年人而言,數值會修改為小於140(收縮壓)/90(舒張壓)mmHg。
然而,若在休息狀況下血壓持續高於140(收縮壓)/90(舒張壓)mmHg,就稱為高血壓。
高血壓同樣會傷害腎臟的血管,損害腎功能,使腎臟的代謝能力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腎臟具有調節血壓的功能,如果腎功能受損,腎臟便無法有效穩定血壓,人體血壓可能因此提高,加劇高血壓症狀,換句話說「高血壓與慢性腎衰竭擁有互為因果的關係」。
三、    腎絲球腎炎
這是一種原發性自體免疫疾病,致病原因仍不明。
若罹患腎絲球腎炎,抗體會攻擊腎臟中負責過濾功能的組織─腎絲球,造成發炎、影響腎臟的過濾能力而損傷腎功能。
腎絲球腎炎是除了糖尿病與高血壓外,另一個造成慢性腎衰竭的常見原因。
四、    不良的生活習慣
在不良生活習慣中,「菸酒」與「肥胖」與慢性腎衰竭息息相關。
首先,癮君子與酒國英雄容易有高血壓現象疾病,然而高血壓正是慢性腎衰竭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
對體重過重、不愛運動的人來說,肥胖往往伴隨著高血壓與糖尿病這兩大致病因子在此齊聚一堂。
五、    藥物濫用
如果長期未經指示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這類藥物可能會對腎臟造成傷害,使腎功能逐漸衰退。
此外,某些藥物含有「馬兜鈴酸」成分,這種化學物質不只可能損害腎功能,更有致癌風險;所幸,政府已於2003年公布禁用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等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
民眾服用中藥必需遵照中醫師處方,切勿自行購買來路不明或標示不清的藥物或是聽信偏方,以免治病不成反致病。
六、    年齡
器官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若超過65歲,腎臟就比較容易產生病變。
七、    職業因素
對於在化學工廠、礦坑,或工作必須接觸到有機溶劑(如油漆、溶劑)的工作者來說,由於工作環境充斥鉛、汞、鈹等對腎臟有害的物質,長時間下來腎臟病變的風險就比較高。
八、    家族病史或遺傳疾病
若家族中曾有慢性腎衰竭病史,家族成員罹患疾病的風險就會提高。
另外,某些遺傳疾病如多囊性腎臟病,患者的腎臟組織與功能會因疾病而受損。
九、    其他疾病
除了以上敘述疾病以外,尚有某些疾病會導致慢性腎衰竭,例如:痛風……。
患者體內高濃度的尿酸可能在腎臟沉積,產生腎結石,堅硬的結石不只可能堵塞泌尿道、造成感染,亦可能刮傷腎臟組織,進而影響腎功能、造成慢性腎衰竭。
十、    全身性紅斑狼瘡會造成狼瘡性腎炎
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體內的抗體會攻擊腎臟,傷害腎功能。

 

如何預防慢性腎衰竭?

人們總說預防勝於治療,但究竟該從何處著手,才能有效預防慢性腎衰竭?其實,改善飲食與生活習慣就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方法。

飲食

1.飲食三少
所謂三少,指的是「少鹽、少油、少糖」。
我們每天的飲食中,食鹽不只具調味功能,其成分「鈉」也是幫助維持體內水分、血壓平衡的重要電解質,然而,過量的鈉會導致高血壓。因此,衛福部建議,每日鈉攝取量應低於2400毫克。另外,也應該盡量避免食用油炸食物,且每日游離糖(飲料或果汁等產品的額外添加糖分)攝取量亦應低於攝取總熱量5%。

2.飲食三多
至於三多,則是「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
為了維持身體機能,每日應攝取3至5疊蔬菜,一碟份量相當於100公克生菜沙拉,如果是烹煮後的蔬菜,一碟份量約可平鋪直徑15公分的盤子,並補充兩份水果(約兩個拳頭大小)。此外,常人每日也應喝足2000至2500毫升的白開水,切勿以含糖飲料代替。

生活習慣之四大項 NG 行為

  1. 抽菸
  2. 憋尿
  3. 熬夜
  4. 亂吃來路不明的藥物

抽菸對身體與腎臟的傷害已無需贅述,因此「戒菸」就是保護腎臟的必要作為之一;至於憋尿更是一項傷腎行為,若是憋尿過多的尿液就會滯留體內,尿液中的細菌會引發泌尿道感染,進而損及腎功能。此外,充足的睡眠可保持身體健康,亦是對抗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規律運動可說是預防疾病的必要條件,應盡量達到每週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每分鐘心跳130下的標準。
 

慢性腎衰竭嚴重度分期

事實上,人體與慢性腎衰竭之間一樣相隔五道關卡,依患者的「腎絲球過濾率」數值不同,慢性腎衰竭共可分為五個階段;若沒有審慎控制病情、使疾病長驅直入,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第一期:
GFR 為90~100 ml/min/1.73m2,此期患者的腎功能正常,但有蛋白尿、血尿等尿液異常狀況,代表腎臟已有損傷。
第二期:
GFR 為60~89 ml/min/1.73m2,此期患者的腎功能輕微衰退,伴隨如同第一期的腎損傷症狀。
在慢性腎衰竭的前兩期,患者的腎功能約有常人60%以上,一旦腎臟開始生病,每半年一次的腎功能檢查就格外重要,伴隨控制血壓、血糖與飲食等積極作為,將有機會控制病情不再惡化。
如果無法守住前兩期的防線,慢性腎衰竭將邁入較為嚴重的中期階段─第三與第四期。
第三期:
GFR30~59 ml/min/1.73m2,此期患者的腎功能中度衰退。
第四期:
GFR15~29 ml/min/1.73m2,此期患者的腎功能重度衰退。
當慢性腎衰竭進入第三、第四期,腎功能將難以回到正常狀態,並會逐步惡化。
此外,患者也會面臨蛋白尿、血尿、水腫、貧血、疲倦等症狀,且高血壓也會升高。
在這兩階段,患者的腎功能為正常人的15~59%,必需積極配合治療,延緩疾病惡化速率。
第五期:
GFR<15 ml/min/1.73m2,如果慢性腎衰竭發展至第五期,即稱為「末期腎衰竭」
此時患者腎功能嚴重衰退,僅剩餘正常人的15%以下。
到了第五期,患者的腎臟將無法執行代謝功能,當過多的毒素積存體內時,將導致慢性腎衰竭的致命併發症「尿毒症」
尿毒症會帶來嘔吐、沒有食慾、呼吸急促、昏迷、心包膜積水等症狀,若沒有接受洗腎治療或腎臟移植手術,患者可能會喪命。
 

患者延緩惡化的兩大原則

若已罹患慢性腎衰竭,日常保健目的就不是預防疾病,而是穩定病情、避免疾病快速惡化,同樣的你可以從飲食與生活做起。

飲食習慣

  • 適量的蛋白質

正常的腎臟可代謝蛋白質經人體利用後產生的廢棄物「尿素氮」
然而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腎功能已受損,故無法有效排除這種物質;當體內累積過多尿素氮,便會帶來疲倦、貧血、皮膚搔癢等症狀,因此,患者須在醫護人員指示下控制蛋白質攝取量,並減少食用麵筋、花生、綠豆、紅豆、腰果、核桃等食物。
至於患者是否可吃肉?答案是肯定的,但量不宜多,一般來說,每天攝取量約為75至150公克。雖然蛋白質是一種可為人體帶來熱量的重要營養素,但脂肪與醣類亦有同樣功效,一般來說,患者每天每公斤體重約需攝取熱量30至45大卡,足夠的熱量可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身體過度分解蛋白質,產生尿素氮;若想補充熱量又怕吃入過多蛋白質,可以選用高熱量低蛋白質的食物如米粉、蜂蜜、冬粉等。

  • 低鈉、低鉀、低磷

在醫護人員的指示下,患者應留意鈉攝取量,以免引發高血壓,進一步傷害腎臟。此外,患者的腎功能不如以往,無法執行正常代謝任務,因此也應限制鉀與磷的攝取量;若體內有有過多的鉀,肌肉與心臟會產生異常收縮現象,嚴重時恐危及生命;如果有過多的磷,就會造成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皮膚搔癢、骨骼病變等症狀。常見含鉀量高的食物如紫菜、菠菜、香蕉、奇異果、茶類等,而含磷量高的食物則有茶類、啤酒、咖啡、可樂及泡麵等,這些都是慢性腎衰竭患者須留意的食物種類。

  • 限制水分攝取

腎功能衰退會影響腎臟排除多餘水分的能力,多餘水分會造成水腫、呼吸急促、血壓升高等現象;依照個人狀況不同,患者應遵照醫護人員指示調整每日水分攝取量,原則上測量前一天尿量再加上約500~700毫升,即為每日所需攝取水份量的上限。

生活習慣

  • 控制血壓、血糖

患者應定時量測血壓、血糖,確保血壓低於130(收縮壓)/80(舒張壓)mmHg,及空腹血糖<100 mg/dl、飯後血糖<140 mg/dl,若有異常應立即就醫,以免後續的高血壓與糖尿病使慢性腎衰竭更為嚴重。

  • 規律運動、戒菸戒酒

患者同樣需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並且戒除菸酒,以延緩疾病惡化速度。

  • 定時追蹤治療

對抗慢性腎衰竭是一輩子的事,患者應定期回院診斷、接受治療,切勿擅自停藥減藥,或服用來路不明的偏方。

 

慢性腎衰竭的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在藥物治療方面,常見治療慢性腎衰竭藥物如「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及「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拮抗劑」,這兩類藥物可降低尿液中白蛋白量、減緩慢性腎衰竭惡化速度,並有控制血壓的功效。
此外,心血管藥物亦有降低白蛋白的功能,因此也是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藥物之一。
至於慢性衰竭患者常見的貧血症狀,則可能透過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是口服鐵劑來改善貧血狀況,治療身體缺血狀態。
洗腎
一旦慢性腎衰竭發展至末期,患者就得接受洗腎治療,所謂洗腎,指的是透過外力取代原有腎功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與廢棄物排出體外的長期治療方式,若沒有執行洗腎療法,患者可能因慢性腎衰竭引發的尿毒症而死亡。
現行洗腎方式可區分為兩種:
血液透析(洗腰子)與腹膜透析(洗肚子)。
血液透析是從患者手部將血液抽至血液透析機,經過機器過濾多餘水分與廢棄物後,再將乾淨的血液送回身體的治療方式。
至於腹膜透析則是從患者腹部將乾淨的透析液注入體內,透析液會吸收多餘水分與廢棄物,一段時間後再將透析液排出體外,以達淨化的目的。
那麼,慢性腎衰竭患者是否一定得接受洗腎?
其實不一定;由於慢性腎衰竭是一個逐漸演進的過程,若能在疾病前中期及早就醫、積極接受治療,就能延緩疾病的惡化速度,因此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仍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門。

腎臟移植手術
現行醫學也可能透過手術方式,將健康腎臟植入患者體內,取代因病喪失功能的腎臟。
一般來說,腎臟的來源可能是五等親內的親屬捐贈,或是腦死病患的器官捐贈。
然而,醫護人員必須先確認捐贈者與受贈者的組織是否相配,不能貿然執行手術。
如果您想了解自己是否罹患慢性腎衰竭,除了反思飲食與生活習慣外,也可以留意一些日常生活小細節,由自己自行檢驗即可。
如果尿液發生異常,例如:蛋白尿(泡泡尿)、血尿,或是下肢有水腫現象(按壓皮膚後的凹陷無法馬上回復),就有可能是罹患慢性腎衰竭的訊號。
此外,慢性腎衰竭也會有高血壓、疲倦等症狀,若是發現血壓持續居高不下或是經常感到疲倦,應當立即就醫尋求協助。

 

以下幾種是醫院常見的檢驗方式

血液檢驗
血液檢驗的目的主要是探測攸關腎功能的 GFR 數值,若 GFR 低於90 ml/min/1.73m2,代表患者已有輕度腎衰竭現象,若低於60 ml/min/1.73m2,患者的腎功能將持續衰退,須積極接受治療。
尿液檢驗
慢性腎衰竭患者尿液中的白蛋白濃度較高,因此醫護人員可能會利用尿液檢驗判定是否患病。
依據檢驗結果,如果尿液中白蛋白高於30 mg/g,代表患者可能罹患慢性腎衰竭。
X光或超音波檢驗
由於慢性腎衰竭會使腎臟萎縮,因此這兩種方法可協助醫護人員了解腎臟外觀、大小,甚至發覺是否有腎結石現象,
日以繼夜,腎臟默默為我們代謝體內毒素,確保人體健康,一旦腎功能發生問題,就再也無法回到過去。

 

 

延伸閱讀

老人外出散步失蹤屢傳,到底是被「魔神仔」牽走? 還是你忽視了「失智症」

長輩開心過生活,這件事你一定要知道!

參考資料
iHealth 健康報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