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
走路問題多,及早認識最好
2018/08/14
走路二三事
走路是人開始獨立探索世界的第一步,而踏出這一步需要身體這部精密機械分為幾道”工序”合作完成,走路步行所需的正常骨骼肌肉關節連結、維持站立與平衡的平衡感、啟動與持續規律步伐的運動能力,以及可接收各項感覺並統整後傳遞動作執行訊息的神經控制系統,就像一部汽車,得有四個輪子才能順利前進。
車子服役的時間越長,就會更趨頻繁地出現故障,平時的保養與即時檢查維修,都能讓車子不報廢,人的身體也是相同道理,各個器官機能隨著年齡與生活習慣而開始產生變化及衰退,從我們行走時的狀態就能略窺一二,接下來就來了好好認識”走路”這件生活大事吧!
寸步難行為哪樁?
會讓人寸步難行的原因都是哪些呢?不可避免的就是老化,再來就是疾病與意外了,而疾病通常會由腦部的病變與脊髓、周邊神經、肌肉、關節的病變所造成,不同的病因所呈現的走路姿態都不相同,我們透過行走的幾個功能來了解寸步難行的原因:
一、負責回饋與執行步行動作
肢體變形、承重疼痛及局部無力,常見於關節炎、 肌肉病變、神經病變等所導致。
二、負責調節維持站立、平衡、移動時的動作控制
中樞系統選擇性的對姿勢或移動反應的執行出錯,造成走路時感覺及動作調節中斷,像是巴金森氏症、中風性痙攣等病因,甚至維他命B12的缺乏也是造成調節功能失常的潛在因子。
三、負責解讀/整合感覺訊息後選擇需要的活動,並組織合適的動作。
當我們高層認知功能變差時,神經處理速度變慢,有時候行走反應差、害怕跌倒,常出現在常壓水腦、晚期帕金森病、失智症的病患身上。
間「跌」就在你身邊
除了老化與疾病之外,最常因外力而行走困難的就是老人了!而老人跌倒常見的原因除了本身的身體狀況外,跟周遭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千萬不可忽視,以下根據環境、居住型態來做說明。
一、 戶外環境:寒冷或酷寒的天氣、地面不平或照明不足會增加跌倒風險。
二、 居家環境:照明不足、牆壁亮度不夠、地板潮濕、髒亂、太滑、地毯太小、磨損、未固定好、走道堆放雜物、階梯無欄杆、踏板磨損、不平、粗糙。
三、 獨居:獨居老人跌倒的風險較高乃是因為其中大部分是年老女性,年老女性視野依賴性增加,體能降低,誘發肌力收縮速度減慢。
四、 住於機構:住於機構的老人跌倒的風險較高,亦較常跌傷或發生骨折,其平均發生率約每年每床1.5 次跌倒, 大約是社區老人的三倍,而住醫院的老人跌倒的風險則介於住於機構的老人與社區老人之間。
觀察小TIP
幾個小地方,讓我們能及時發現家人的病痛,例如:
走路變慢
步伐變小
走起來小心翼翼
起步困難
步伐不穩
動作不協調
結語
認識這麼多與行走相關的疾病與意外成因後,
是否對家人的健康狀況有所警覺了呢?
如果平常生活中可以細心觀察這些小動作,
相信對家人的幫助與關懷就更充分了!
附註:行走時的特殊狀況:
1.從椅子上起身時無法傾身向前,反而跌坐回去;2.一開始邁步時很困難,在啟動時要在原地踏個幾步才能前進;3.走路會以一種小碎步前進, 突然轉彎時要頓一下;4.走路走一走會突然往前衝,甚至還會跌倒;5.連站都沒辦法站好,更不要說走路了。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楊智超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