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2.0
長照家庭的「10年抗戰」!哪些準備可以馬上著手做?
2020/05/15
長期照顧的漫漫歲月堪比10年抗戰,被照顧者通常會經過「衰弱、輕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離世」幾個階段,而照顧者則根據失能者的病情,經歷無數次煎熬的四期輪迴,而四期輪迴分別是「慌亂」、「適應」、「穩定」與「病情變化」,也因為照顧者情緒心情會因病情而被牽動,因此在照顧生活中,可持續為自己或負責照顧的家人給予心理與勞力分擔的支持,而照顧者一定要具備「階段性」照顧安排的概念,認知失能者的病情是不斷變化且遞進的,才不會在照顧後期心力難以負荷。
圖片來源:PhotoAC
長期照顧是可以準備的
資訊的快速流通讓我們都能從網路上知曉時事與新知,甚至借鏡國外的經驗,在台灣有很多的長期照顧機構與協會提供照顧的注意事項與訣竅,甚至也提供訓練課程讓民眾可以未雨綢繆,除了實際的練習操作之外,也整理了一些過程與建議,讓目前尚未需要長期照顧的家庭及民眾可以對於長期照顧有些了解,更能與家人手足討論未來的規劃,以下我們也整理出三個步驟給大家作為預備。
- 找到住家附近有哪些長照據點:
照顧新手上路,可以透過政府長照網站、醫療院所、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專線、坊間相關課程等媒介,培養長照基本認知,使往後運用更加得心應手。若想知道居家附近的長照據點,也可以上網搜尋「衛福部長照專區—長照服務地圖」,輸入地點即可查詢鄰近的長照服務ABC據點。 - 盤點資產規劃財務:
很多民眾以為一定要等長照管理專員來家中評估失能級數之後,才能做財務規劃與需求安排。但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張筱嬋建議,民眾可以先用長照需要等級最低級數「2級」的補助金額來估算,再加上被照顧者本身的財產、手足負擔與其他社會救助津貼,這樣不僅能避免高估補助額,還可以提早做財務規劃。待照管專員來家中評估實際失能等級後,再精準地規劃,就能使資源運用更到位。 召開家庭會議擬定長期照顧計劃:
照顧失能者是整個家族的事情,因為照顧父母而決裂的手足不在少數,普遍最大的問題是「溝通」,在照顧上,絕不能講求100%公平。每個家庭成員的經濟能力、工作狀況都不同,能負擔的層面自然有落差,最重要的是「制定出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照顧計劃」。手足們應該盡可能地齊聚一堂,好好開一場「家庭會議」,傾聽彼此的難處跟想法,最終討論出大家都負擔得了的長期照顧計劃。家庭會議不是開一次就一勞永逸,長輩的身體狀況會變、家庭成員的財務狀況、婚姻生活更是複雜多變,可以視情況需要,加開家庭會議,唯有手足之間彼此體諒,才能打贏這場長照的仗。
圖片來源:PhotoAC
家有失能者,該負擔哪些成本?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推估,目前全台灣共有76萬名失能者,到2031年,全台失能人口將突破100萬人,飆升至120萬人;然而目前僅有9.6萬人使用政府長照服務,僅佔失能者人數的12%,可以想見大多數有照顧需求的家屬只能聘僱外籍看護工或自行照顧來節省成本。
金錢支出的顯性成本
長期照顧的花費可以分為顯性成本及隱性成本2種,顯性成本指的是實際上每個月的金錢支出,舉凡看護費用、就醫藥物與醫療耗材,或是尿布與營養品,每個家庭的花費落差極大,不只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也與家庭財力有關。有的長照家庭甚至採取最省錢的「自行照顧」的方式,光是買耗材、輔具及就醫,每個月也要花上35000元左右,假如還需額外聘僱人力,支出則會更高;而安養機構的費用也不低,像是可以照顧失能程度較高的護理之家,每月平均是40000起跳,在台北市可能上看45000元。
圖片來源:PhotoAC
最難計算的隱性成本
「隱性成本」,指的是家庭所投入的人力,以及照顧者所付出的青春及人生。許多家庭照顧者為了照顧而犧牲自己的生涯規劃,包括求學及婚姻等,但等被照顧者去世後,照顧者也已進入老年,也是一個需要人照顧的對象,但卻發現已經沒有伴侶、朋友及親人可以照顧他了。因此,為了盡可能改善這個不良循環,長期照顧的相關政策中也提到喘息服務與社工的協助,就是希望長期照顧的隱性成本可以盡可能地被發覺與降低,照顧家中失能者不該與自我犧牲畫上等號,而是要尋求外界的支持與幫助,並且善用現有的措施與服務,目前甚至有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資源地圖可以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點閱查詢,例如關懷專線、交通接送服務、輔具購買與租借、居家復健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等,不僅提升照顧品質也可大幅降低隱性成本的發生。
參考資料:
康健雜誌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延伸閱讀